超说明书用药专栏

论著

  • 洋地黄通过调控AngⅡ诱导的TGF-β/Smad4通路对慢性心衰伴房颤患者的影响

    苏照海;刘佩;陈辰;段勇;

    目的 探讨小剂量洋地黄对慢性心衰(chronic heart failure,CHF)伴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患者TGF-β/Smad4信号通路、神经内分泌因子水平及房颤结构重构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 选取2021年7月~2023年6月某院收治的76例CHF伴AF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联合组(n=38)与对照组(n=38)。两组均行利伐沙班片治疗治疗,联合组加用小剂量洋地黄。对比两组疗效、房颤结构重构指标、外周血TGF-β/Smad4 mRNA表达情况、神经内分泌因子指标、AF复发率、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联合组总有效率(97.37%)高于对照组(81.58%,P <0.05)。两组治疗后LAD、LAVI均低于治疗前(P<0.05),联合组上述房颤结构重构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TGF-β mRNA、Smad4 mRNA、TGF-β/β-actin、Smad4/β-actin低于同组治疗前(P<0.05),且联合组各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神经内分泌因子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联合组神经内分泌因子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TGF-β、Smad4、ALD、NTproBNP、AngⅡ水平升高是CHF合并AF房颤结构重构的危险因素(P<0.05),而上述指标的下调则是CHF合并AF房颤结构重构改善的影响因素(P<0.05)。不同浓度AngⅡ对CHF伴AF患者PBMC分泌TGF-β mRNA、Smad4 mRNA均有促进作用(P<0.05),且浓度越高生成的TGF-β mRNA、Smad4 mRNA越多(P<0.05)。小剂量洋地黄干预后抑制AngⅡ刺激PBMC合成TGF-β mRNA、Smad4 mRNA。治疗期间,联合组和对照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联合组和对照组AF复发率比较(7.89%vs.10.5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57,P=0.692)。结论 小剂量洋地黄在改善CHF伴AF患者的房颤结构重构、通过调控AngⅡ来调节TGF-β/Smad4信号通路及神经内分泌因子水平方面表现出显著的疗效和安全性。且房颤结构重构的改善可能与上述指标的表达被抑制有关。

    2025年01期 v.35 12-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8K]
  • 芪参益气滴丸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网络药理学临床研究

    李鹏;姚子睿;彭澄;

    目的 探究芪参益气滴丸(QSYQ)治疗糖尿病肾病(DKD)的临床效果及其潜在作用机制,采用临床观察、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分析其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试验,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治疗组给予QSYQ,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同时,通过网络药理学筛选QSYQ的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并使用分子对接技术验证活性成分与关键靶点的结合效能。结果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4%/80%),在血肌酐、尿素氮、肾小球滤过率、HbA1c、24 h尿蛋白定量(UTP)以及中医证候积分方面均显示出显著改善。检索在线数据库得120个化学成分和44个潜在靶标与DKD关系密切,涉及脂质和动脉粥样硬化、AGE-RAGE、TNF、胰岛素抵抗信号通路等分子过程。分子对接显示主要成分与相应的关键靶点具有较好的结合活性。结论 QSYQ能显著提高DKD患者的临床疗效,其作用可能通过多种成分、多个靶点和多条通路实现,为治疗DKD提供了一种有效的中药治疗方案。

    2025年01期 v.35 18-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4K]
  • 附子心肌毒性Q-Marker及其网络药理学机制分析

    杨洋;张书亚;李汉洪;梅全喜;刘仁炎;王丽;陈琴华;

    目的 基于Q-Marker的“五原则”,结合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对附子心肌毒性作用的机制及潜在的毒性标志物进行预测分析。方法 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构建“成分-靶点-通路”网,对主要毒性成分及附子心肌毒性关键靶点进行分析;分子对接软件应用于分子对接验证某些关键靶点及其对应成分,以验证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活性;利用现有文献对附子药材Q-Marker的来源进行整合,基于Q-Marker“五原则”对附子产生的心肌毒性进行研究,对心肌毒性作用机制及其毒性标志物进行进一步筛选和预测。结果 附子产生心肌毒性的主要成分可能是乌头碱、次乌头碱、新乌头碱、去甲乌药碱等,通过调节三个心脏靶点基因即SCN5A、GJA1、GJA5,导致心肌细胞的信号传导和收缩功能异常,从而引起心肌毒性诱导心脏的一系列不良反应。结论 利用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等技术结合Q-Marker相关概念预测了附子的毒性标志物及其心肌毒性作用机制;为后续附子开发使用提供参考依据。

    2025年01期 v.35 26-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7K]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艾拉莫德原料药中潜在基因毒杂质水合肼的残留量

    徐甲;黄伟勤;

    目的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法)对艾拉莫德中的潜在基因毒杂质水合肼进行定量检测。方法 以2-羟基~(-1)-萘甲醛(HNA)为衍生化试剂,通过对艾拉莫德中残留水合肼衍生化进行测定。色谱条件: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的色谱柱;以乙腈-水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406 nm;流速为1.0 mL·min~(-1)。结果 水合肼在0.008~1.600μg·mL~(-1)时,线性关系良好,y=8.663 9x+0.046 1 (r=0.999 6);定量限浓度为0.008μg·mL~(-1);低、中、高浓度回收率分别为102.5%、98.9%、98.7%。结论 经方法学验证,该方法简便、重复性好、灵敏度高,适用于快速检测艾拉莫德中基因毒杂质水合肼。

    2025年01期 v.35 34-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5K]
  • 基于HPLC多指标成分定量控制和化学计量学的孕康颗粒综合评价

    汪小彩;王晓波;褚书豪;

    目的 建立HPLC多指标成分定量控制和化学计量学的孕康颗粒综合评价方法。方法 采用HPLC法,样品的50%甲醇提取液采用Nucleosil C18色谱柱;流动相:乙腈(A)-0.2%磷酸水溶液(B);检测波长:254 nm检测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芒柄花苷和9,10-二甲氧基紫檀烷-3-O-β-D-葡萄糖苷,280 nm检测黄芩苷和汉黄芩苷,235 nm检测京尼平苷酸、京尼平苷和松脂醇二葡萄糖苷;采用SPSS 26.0统计软件对孕康颗粒中8个成分含量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8种成分分别在1.09~27.25、0.66~16.50、0.87~21.75、22.59~564.75、5.37~134.25、1.53~38.25、2.27~56.75、2.69~67.25μg·mL-1(r≥0.999 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8.09%、96.79%、98.35%、100.02%、99.27%、97.66%、98.68%和99.07%,RSD分别为1.16%、1.19%、1.47%、0.67%、0.89%、1.54%、1.26%和1.42%;化学计量学表明14批样品分为3类,筛选出孕康颗粒的差异性成分为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黄芩苷、汉黄芩苷、京尼平苷和松脂醇二葡萄糖苷。结论 建立的多指标成分定量控制和化学计量学方法可用于孕康颗粒多指标质量评价。

    2025年01期 v.35 37-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8K]
  • GC-MS/MS测定枸杞中氯氰菊酯残留量的不确定度评定

    李琼霞;黄韬;王咏欣;

    目的 本文旨在评定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GC-MS/MS)测定枸杞中氯氰菊酯农药残留量的不确定度。方法 采用GC-MS/MS对枸杞中氯氰菊酯残留量进行测定,分析不确定度来源;依据标准GB/T 27418―2017《测量不确定评定与表示》进行不确定度评定,计算合成不确定度及扩展不确定度。结果 在0.1 mg·kg~(-1)添加水平下,氯氰菊酯扩展不确定度为0.012 4 mg·kg~(-1),置性概率为95%,包含因子k=2时,测定结果可表示为(0.084 5±0.012 4)mg·kg~(-1)。结论 经评定,不确定度的主要来源是标准工作溶液的配制与标准曲线的拟合,其次为样品前处理和回收率。

    2025年01期 v.35 44-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1K]
  • 基于CiteSpace和VOSviewer的靶向转铁蛋白受体药物递送系统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李烨;徐乐加;郑丹微;麦海燕;

    目的 利用文献计量学和可视化分析靶向转铁蛋白受体药物递送系统相关研究的现状、热点和发展趋势。方法 收集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1985~2023年收录的靶向转铁蛋白受体药物递送系统相关研究文献,应用VOSviewer软件、CiteSpace软件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1 201篇文献,2020年文献发表量最高,在该领域贡献最多的国家和研究者分别是美国和Pardridge W M,发文量第一的研究机构和期刊分别是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和Journal of Control Release,2007年发表的“Elucidating the mechanism of cellular uptake and removal of protein-coated gold nanoparticles of different sizes and shapes”被引频次最高。“转铁蛋白”是出现最多的关键词,转铁蛋白受体介导的主动靶向递药系统促进小分子药物和基因跨血脑屏障递送和抗肿瘤是研究热点。如何增加药物递送的靶向性和递送效率以及递送系统的转运机制是该方向的研究趋势。结论 评估不同递送目的下,修饰不同配体与密度对递送效率的影响和递送系统体内命运能够促进该类主动靶向递送系统更广泛的应用于临床。

    2025年01期 v.35 49-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7K]

临床药学

  • 阿伐曲泊帕治疗肿瘤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价

    陈景秀;陈攀;林晓彬;闫佳佳;

    目的 探讨阿伐曲泊帕治疗肿瘤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chemotherapy-induced thrombocytopenia,CIT)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1年3月~2023年1月在某院接受阿伐曲泊帕治疗的实体瘤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患者。所有患者均连续口服阿伐曲泊帕片剂40~60 mg·d~(-1)至少5 d。记录阿伐曲泊帕治疗后的升血小板有效率、出血事件发生率和血小板输注率。比较不同临床特征患者使用阿伐曲泊帕后的升血小板有效率。记录阿伐曲泊帕治疗前后凝血功能的改变以及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225例符合病例选择标准的CIT患者。阿伐曲泊帕的升血小板总有效率为64.4%(145/225),治疗期间的出血事件发生率为2.2%(5/225),血小板输注率为4.9%(11/225)。不同性别、年龄、体质指数、CIT分级、肿瘤类型患者阿伐曲泊帕治疗的升血小板总有效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阿伐曲泊帕治疗期间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9.1%(43/225),以低钠血症为主(15.1%,34/225)。结论 阿伐曲泊帕可有效升高CIT患者的血小板计数,耐受性较良好,但治疗期间应注意监测血钠浓度。

    2025年01期 v.35 56-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7K]
  • 曲妥珠单抗生物类似药与原研药治疗HER-2阳性乳腺癌回顾性分析

    许依宁;张嘉娜;谭思瑶;余凤姿;观荣贵;

    目的 评价曲妥珠单抗生物类似药汉曲优联合帕妥珠单抗(汉曲优组)与曲妥珠单抗原研药赫赛汀联合帕妥珠单抗(赫赛汀组)治疗HER-2阳性乳腺癌的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分析2022年9月~2023年8月某院使用曲妥珠单抗生物类似药汉曲优与原研药赫赛汀575例患者资料,经排除后纳入223例患者,采用倾向性评分按1∶3匹配,得到组间变量均衡的样本汉曲优组51例、赫赛汀组153例,根据影像学诊断和肿瘤学指标进行疗效评估,统计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进行安全性比较。结果 汉曲优组和赫赛汀组影像学诊断和肿瘤学指标对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不良反应比较中,汉曲优组的ALT升高的发生率高于赫赛汀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双靶治疗方案中,汉曲优或赫赛汀联合帕妥珠单抗治疗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的疗效相当,安全性基本一致,但汉曲优组更可能导致ALT值升高。

    2025年01期 v.35 60-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7K]
  • f%T_(>MIC)计算模型相关的亚胺培南西司他丁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影响研究

    张丽娟;阙伟祺;陈云;赵承宽;郑丹玲;陈美霓;苏思曼;张述耀;

    目的 探索f%T_(>MIC)计算模型对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2021年4月~2022年4月使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抗感染治疗并行血药浓度监测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其基本信息、疾病及病原菌分布、血清学感染标志物、肝肾功能,分析f%T_(>MIC)计算模型的影响因素及其临床疗效、不良反应。结果纳入研究患者52名,检测血药浓度61例次。患者平均年龄(67.28±18.47)岁,平均体质量(58.58±9.16)kg,主要感染类型是肺部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腹腔感染。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用药前eGFR对f%T_(>MIC)计算模型有影响,年龄、体质量、用药前白蛋白水平对f%T_(>MIC)无影响。f%T_(>MIC)(≤40%、>40%~100%、>100%)分组下炎症标志物WBC、NEUT%、PCT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菌清除率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发生亚胺培南相关的药物不良反应。结论 f%T_(>MIC)计算模型能较好地指导亚胺培南西司他丁临床治疗实践,重症患者f%T_(>MIC)在>100%时获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但未发生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

    2025年01期 v.35 64-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7K]
  • TNF-α在肺炎克雷伯菌肺炎中的诊疗价值研究

    黄娜;肖慧芳;王小宝;巩爽;李明伟;

    目的 研究外周血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necrosis factor-α,TNF-α)在肺炎克雷伯菌肺炎中的诊断和治疗意义。方法选取2023年1~12月某院收治的120例肺炎克雷伯菌肺炎患者,其中有57例肺炎克雷伯菌肺炎患者为轻度感染组,63例中重度感染组,将两组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时期健康体检者55名作为对照组,研究3组的TNF-α、CRP(C-reactive protein,CRP)、PCT(Procalcitonin,PCT)与肺炎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同时对比轻度与中重度感染组在治疗前及治疗期间第0、12、24、48、72、96 h的TNF-α、CRP、PCT的变化情况,分析三者在肺炎克雷伯菌肺炎中的诊疗价值。结果 对照组、轻度感染组、中重度感染组的TNF-α、CRP均具有正相关性,3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感染组与中重度感染组PCT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感染组与对照组PCT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NF-α、CRP、PCT在轻度感染组中分别在第12 h、第24 h、第24 h达到峰值区域,分别在第24 h、第48 h、第72 h下降至正常水平,TNF-α、CRP、PCT在中重感染组中分别在第12 h、第24 h、第12 h达到峰值区域,分别在第48 h、第72 h、第72 h下降至正常水平。同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显示,TNF-α、CRP、PCT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分别为0.860 5、0.785 7、0.799 0。结论 TNF-α、CRP、PCT表达水平与肺炎克雷伯菌肺炎严重程度具有正相关性,TNF-α相比PCT、CRP在肺炎克雷伯菌肺炎诊断和预后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2025年01期 v.35 69-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2K]

药学进展

  • 葡萄膜黑色素瘤的治疗进展:靶向GNAQ/11驱动突变

    张贵明;刘小莲;李亦蕾;余乐;

    葡萄膜黑色素瘤(uveal melanoma)是成人眼内最常见的原发性恶性肿瘤,虽然其可以得到有效控制,但相当一部分病例(超过40%)最终会发生远处转移。转移性葡萄膜黑色素瘤仍是一种致死性疾病,但治疗手段和药物有限,且以原癌基因GNAQ或其旁系同源基因GNA11高频突变为特征。GNAQ/11突变后激活多条信号通路,主要包括PKC/MAPK,PI3K/AKT/mTOR和Hippo/YAP等。本文综述了GNAQ/11突变激活的主要信号通路,重点讨论了针对以上信号通路的新兴的靶向治疗药物和策略,并介绍了正在进行的临床试验的药物。

    2025年01期 v.35 74-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7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