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照海;刘佩;陈辰;段勇;
目的 探讨小剂量洋地黄对慢性心衰(chronic heart failure,CHF)伴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患者TGF-β/Smad4信号通路、神经内分泌因子水平及房颤结构重构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 选取2021年7月~2023年6月某院收治的76例CHF伴AF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联合组(n=38)与对照组(n=38)。两组均行利伐沙班片治疗治疗,联合组加用小剂量洋地黄。对比两组疗效、房颤结构重构指标、外周血TGF-β/Smad4 mRNA表达情况、神经内分泌因子指标、AF复发率、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联合组总有效率(97.37%)高于对照组(81.58%,P <0.05)。两组治疗后LAD、LAVI均低于治疗前(P<0.05),联合组上述房颤结构重构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TGF-β mRNA、Smad4 mRNA、TGF-β/β-actin、Smad4/β-actin低于同组治疗前(P<0.05),且联合组各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神经内分泌因子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联合组神经内分泌因子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TGF-β、Smad4、ALD、NTproBNP、AngⅡ水平升高是CHF合并AF房颤结构重构的危险因素(P<0.05),而上述指标的下调则是CHF合并AF房颤结构重构改善的影响因素(P<0.05)。不同浓度AngⅡ对CHF伴AF患者PBMC分泌TGF-β mRNA、Smad4 mRNA均有促进作用(P<0.05),且浓度越高生成的TGF-β mRNA、Smad4 mRNA越多(P<0.05)。小剂量洋地黄干预后抑制AngⅡ刺激PBMC合成TGF-β mRNA、Smad4 mRNA。治疗期间,联合组和对照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联合组和对照组AF复发率比较(7.89%vs.10.5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57,P=0.692)。结论 小剂量洋地黄在改善CHF伴AF患者的房颤结构重构、通过调控AngⅡ来调节TGF-β/Smad4信号通路及神经内分泌因子水平方面表现出显著的疗效和安全性。且房颤结构重构的改善可能与上述指标的表达被抑制有关。
2025年01期 v.35 12-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8K] - 李鹏;姚子睿;彭澄;
目的 探究芪参益气滴丸(QSYQ)治疗糖尿病肾病(DKD)的临床效果及其潜在作用机制,采用临床观察、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分析其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试验,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治疗组给予QSYQ,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同时,通过网络药理学筛选QSYQ的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并使用分子对接技术验证活性成分与关键靶点的结合效能。结果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4%/80%),在血肌酐、尿素氮、肾小球滤过率、HbA1c、24 h尿蛋白定量(UTP)以及中医证候积分方面均显示出显著改善。检索在线数据库得120个化学成分和44个潜在靶标与DKD关系密切,涉及脂质和动脉粥样硬化、AGE-RAGE、TNF、胰岛素抵抗信号通路等分子过程。分子对接显示主要成分与相应的关键靶点具有较好的结合活性。结论 QSYQ能显著提高DKD患者的临床疗效,其作用可能通过多种成分、多个靶点和多条通路实现,为治疗DKD提供了一种有效的中药治疗方案。
2025年01期 v.35 18-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4K] - 杨洋;张书亚;李汉洪;梅全喜;刘仁炎;王丽;陈琴华;
目的 基于Q-Marker的“五原则”,结合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对附子心肌毒性作用的机制及潜在的毒性标志物进行预测分析。方法 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构建“成分-靶点-通路”网,对主要毒性成分及附子心肌毒性关键靶点进行分析;分子对接软件应用于分子对接验证某些关键靶点及其对应成分,以验证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活性;利用现有文献对附子药材Q-Marker的来源进行整合,基于Q-Marker“五原则”对附子产生的心肌毒性进行研究,对心肌毒性作用机制及其毒性标志物进行进一步筛选和预测。结果 附子产生心肌毒性的主要成分可能是乌头碱、次乌头碱、新乌头碱、去甲乌药碱等,通过调节三个心脏靶点基因即SCN5A、GJA1、GJA5,导致心肌细胞的信号传导和收缩功能异常,从而引起心肌毒性诱导心脏的一系列不良反应。结论 利用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等技术结合Q-Marker相关概念预测了附子的毒性标志物及其心肌毒性作用机制;为后续附子开发使用提供参考依据。
2025年01期 v.35 26-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7K] - 徐甲;黄伟勤;
目的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法)对艾拉莫德中的潜在基因毒杂质水合肼进行定量检测。方法 以2-羟基~(-1)-萘甲醛(HNA)为衍生化试剂,通过对艾拉莫德中残留水合肼衍生化进行测定。色谱条件: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的色谱柱;以乙腈-水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406 nm;流速为1.0 mL·min~(-1)。结果 水合肼在0.008~1.600μg·mL~(-1)时,线性关系良好,y=8.663 9x+0.046 1 (r=0.999 6);定量限浓度为0.008μg·mL~(-1);低、中、高浓度回收率分别为102.5%、98.9%、98.7%。结论 经方法学验证,该方法简便、重复性好、灵敏度高,适用于快速检测艾拉莫德中基因毒杂质水合肼。
2025年01期 v.35 34-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5K] - 汪小彩;王晓波;褚书豪;
目的 建立HPLC多指标成分定量控制和化学计量学的孕康颗粒综合评价方法。方法 采用HPLC法,样品的50%甲醇提取液采用Nucleosil C18色谱柱;流动相:乙腈(A)-0.2%磷酸水溶液(B);检测波长:254 nm检测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芒柄花苷和9,10-二甲氧基紫檀烷-3-O-β-D-葡萄糖苷,280 nm检测黄芩苷和汉黄芩苷,235 nm检测京尼平苷酸、京尼平苷和松脂醇二葡萄糖苷;采用SPSS 26.0统计软件对孕康颗粒中8个成分含量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8种成分分别在1.09~27.25、0.66~16.50、0.87~21.75、22.59~564.75、5.37~134.25、1.53~38.25、2.27~56.75、2.69~67.25μg·mL-1(r≥0.999 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8.09%、96.79%、98.35%、100.02%、99.27%、97.66%、98.68%和99.07%,RSD分别为1.16%、1.19%、1.47%、0.67%、0.89%、1.54%、1.26%和1.42%;化学计量学表明14批样品分为3类,筛选出孕康颗粒的差异性成分为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黄芩苷、汉黄芩苷、京尼平苷和松脂醇二葡萄糖苷。结论 建立的多指标成分定量控制和化学计量学方法可用于孕康颗粒多指标质量评价。
2025年01期 v.35 37-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8K] - 李琼霞;黄韬;王咏欣;
目的 本文旨在评定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GC-MS/MS)测定枸杞中氯氰菊酯农药残留量的不确定度。方法 采用GC-MS/MS对枸杞中氯氰菊酯残留量进行测定,分析不确定度来源;依据标准GB/T 27418―2017《测量不确定评定与表示》进行不确定度评定,计算合成不确定度及扩展不确定度。结果 在0.1 mg·kg~(-1)添加水平下,氯氰菊酯扩展不确定度为0.012 4 mg·kg~(-1),置性概率为95%,包含因子k=2时,测定结果可表示为(0.084 5±0.012 4)mg·kg~(-1)。结论 经评定,不确定度的主要来源是标准工作溶液的配制与标准曲线的拟合,其次为样品前处理和回收率。
2025年01期 v.35 44-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1K] - 李烨;徐乐加;郑丹微;麦海燕;
目的 利用文献计量学和可视化分析靶向转铁蛋白受体药物递送系统相关研究的现状、热点和发展趋势。方法 收集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1985~2023年收录的靶向转铁蛋白受体药物递送系统相关研究文献,应用VOSviewer软件、CiteSpace软件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1 201篇文献,2020年文献发表量最高,在该领域贡献最多的国家和研究者分别是美国和Pardridge W M,发文量第一的研究机构和期刊分别是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和Journal of Control Release,2007年发表的“Elucidating the mechanism of cellular uptake and removal of protein-coated gold nanoparticles of different sizes and shapes”被引频次最高。“转铁蛋白”是出现最多的关键词,转铁蛋白受体介导的主动靶向递药系统促进小分子药物和基因跨血脑屏障递送和抗肿瘤是研究热点。如何增加药物递送的靶向性和递送效率以及递送系统的转运机制是该方向的研究趋势。结论 评估不同递送目的下,修饰不同配体与密度对递送效率的影响和递送系统体内命运能够促进该类主动靶向递送系统更广泛的应用于临床。
2025年01期 v.35 49-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