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谢鹏;秦鹏;赵培静;张玮亮;梁淑娃;夏枫耿;
目的对替考拉宁的层析提取工艺进行优化。方法通过对层析用树脂的筛选和单因素试验,分别考察了上样pH值、洗脱液pH、洗脱液乙醇浓度等对替考拉宁提取比的影响,确定各因素的适宜水平。在此基础上,使用Box-Behnken法通过Design-Expert软件设计响应面试验,寻找最优条件。结果替考拉宁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上样pH6.45、洗脱液pH8.00、洗脱液乙醇浓度59%,在此条件下,替考拉宁的提取比为0.948 7。结论经优化,替考拉宁分离纯化的提取比提高了10.23%,产品色素符合《中国药典》的要求。
2014年02期 v.24 73-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K] - 徐俊鸿;陈地灵;李正平;陈丽敏;邓卓燕;
目的研究消炎止痒搽剂中不同氮酮浓度对黄芩苷的离体透皮吸收特性,为该制剂的制备工艺提供依据。方法以离体SD大鼠腹部皮肤为渗透屏障,采用Franz垂直扩散池,以UPLC测定接受液中黄芩苷的含量,考察不同氮酮浓度对黄芩苷累积透皮吸收量的影响。结果与不含氮酮促进剂相比,氮酮可以促进黄芩苷的吸收,且浓度对黄芩苷的透皮吸收有影响,其中氮酮浓度2.5%时,黄芩苷的累积透皮吸收量最大,渗透率为0.493 2μg·cm-2·h-1。结论氮酮可以促进消炎止痒搽剂中黄芩苷的透皮吸收,浓度为2.5%时效果较好。
2014年02期 v.24 78-80+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K] - 黄小泳;杨世添;刘文彬;付万进;王晖;
目的探讨应用聚类判别分析方法评价不同浓度丹参酮乳膏治疗痤疮效果可行性,为丹参酮治疗痤疮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建立家兔痤疮模型,采用不同药物治疗后,利用聚类判别分析法对检测指标进行分类及优选,建立判别函数,获得具有最佳治疗效果的组别。结果结果显示丹参酮乳膏+薄荷醇组治疗效果最优,丹参酮乳膏低剂量组疗效最差,判别函数对分类结果验证准确。结论聚类判别分析法能够很好地评价外用丹参酮治疗痤疮的效果。
2014年02期 v.24 8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 刘石带;罗美娟;黄靓;韦炳华;任斌;
目的考察低剂量丹墨胶囊对11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11β-HSD)基因表达的影响,分析丹墨胶囊与糖皮质激素相互作用的具体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连续14 d灌胃给予丹墨胶囊0.216 g/kg后,定量RT-PCR法测定大鼠肝、肾、胸腺、脾、脂肪、肌肉、心脏、肺、小肠、睾丸等组织11β-HSD1、11β-HSD2基因表达。结果丹墨胶囊显著诱导肝脏组织11β-HSD1基因表达,显著抑制大鼠心脏、肺、脾、肌肉、胸腺组织11β-HSD1的基因表达,但对肾脏、脂肪、睾丸、脑、小肠组织的11β-HSD1基因表达无明显影响;抑制心脏、脾、肌肉组织11β-HSD2基因表达,对肝脏、肾、脂肪、睾丸、肺、脑、小肠和胸腺组织的11β-HSD2基因表达无明显影响。结论丹墨胶囊可诱导大鼠肝脏组织中11β-HSD1基因表达,影响糖皮质激素体内活化。
2014年02期 v.24 86-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 杨雅兰;
目的观察炎宁喷雾剂的抗炎、抑菌作用。方法采用二甲苯引起小鼠耳缘肿胀与角叉菜引起的大鼠足跖肿胀试验方法,考察炎宁喷雾剂对小鼠的耳缘肿胀率和大鼠足跖肿胀率影响;采用体外抑菌试验,观察炎宁喷雾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消化道链球菌、变形杆菌、淋病双球菌、大肠埃希菌、白色念珠菌等的抑制作用。结果炎宁喷雾剂能降低小鼠二甲苯引起的小鼠耳缘肿胀率,抑制由角叉菜引起的大鼠足跖肿胀;体外抑菌试验表明:炎宁喷雾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消化道链球菌、变形杆菌、淋病双球菌、大肠埃希菌、白色念珠菌均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消化道链球菌、变形杆菌、淋病双球菌、大肠埃希菌、白色念珠菌的药物最低抑菌浓度(MIC)分别为1∶16,1∶16,1∶1,1∶8,1∶1,1∶4(mg/mL)。结论炎宁喷雾剂具有一定的抗炎与抑菌作用。
2014年02期 v.24 89-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 李亚萍;莫志贤;曹露晔;
目的观察化香树果序对EB病毒壳抗原表达的影响及对人鼻咽癌CNE2细胞的细胞毒作用。方法用间接免疫酶法测定化香树果序对B95-8细胞病毒壳抗原(virus capsid antigen,VCA)表达的影响;用MTT法测定其对人鼻咽癌CNE2细胞的细胞毒作用。结果化香树果序在无毒浓度下对正丁酸钠激发的B95-8细胞EB病毒VCA表达有明显抑制作用;在高浓度时对人鼻咽癌细胞CNE2的生长有较强抑制作用。结论化香树果序能抑制EB病毒抗原的表达,对人鼻咽癌CNE2细胞具细胞毒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
2014年02期 v.24 93-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 黄艺蓉;陈玉棠;彭丽华;成金乐;
目的以三七破壁饮片及其常规饮片作为受试药物,比较两者对家兔凝血作用的影响。方法通过家兔灌胃给药及家兔血浆体外实验,观察三七破壁饮片及其常规饮片对血液的作用,并比较三七破壁饮片与常规饮片的药效作用强弱。结果三七破壁饮片及其常规饮片均能缩短家兔凝血时间、缩短家兔凝血酶原时间、缩短家兔血浆复钙时间,且三七破壁饮片的作用强于常规饮片。结论三七破壁饮片的药效作用优于常规饮片。
2014年02期 v.24 96-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 王涛;张铭辉;殷光玲;
目的比较不同类型的直压辅料,微晶纤维素、预胶化淀粉、山梨醇、乳糖和3种二元混合辅料的可压性以及对硬脂酸镁的敏感性。方法采用压实性和压缩度的测定方法比较辅料的压片性质差异,分别采用不同浓度的硬脂酸镁含量,不同的物料混合时间,不同的辅料粒径大小比较辅料对硬脂酸镁的敏感率。结果含有塑性物料微晶纤维素类的辅料具有较好的可压性,而直压辅料对硬脂酸镁的敏感性强弱为:弹性辅料>塑性辅料>脆性辅料。结论不同类型辅料压片性质差异较大,可选择塑性辅料和脆性辅料组合的方式作为填充剂。
2014年02期 v.24 99-101+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K] - 陈勇军;梁学良;钱锦花;成金乐;
目的研究激光粒度仪湿法检测破壁饮片粒度的影响因素,建立合理的检测方法,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方法对比分析不同分散剂、分散介质和超声时间对测试结果的影响。结果不同分散介质和超声时间对测试结果均有一定影响,且分散介质的影响最为显著。结论影响破壁饮片粒度测定结果的关键因素为分散介质,粒度测定时应根据不同的颗粒性质,优选不同的分散条件。
2014年02期 v.24 102-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 冯灿;李影雄;李子鸿;王汝上;
目的制备葛根素自微乳给药系统并建立其质量评价方法。方法以乳化剂OP-10、Cremophor RH40、Transcutol P制备葛根素自微乳给药系统,考察其外观、Zeta电位、粒径分布及稳定性;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葛根素自微乳的质量评价方法。结果所得自微乳稳定性良好,平均粒径为32.31 nm,电动电势为-19.98 mV(n=3)。葛根素的HPLC分析线性范围为0.213~3.195μg;平均回收率为100.25%(n=9),RSD=0.49%。结论本制剂制备工艺简便,质量稳定可控,符合良好的身微乳制剂的要求。
2014年02期 v.24 106-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K] - 刘法千;金芳;王学英;
目的用HPLC方法测定脑塞安胶囊中大黄素和大黄酚的总含量。方法采用外标法以甲醇-0.1%磷酸(85∶1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54 nm,流速为1.0 mL/min。结果大黄素和大黄酚分别在0.2~6.4μg/mL(r=1.000 0)和0.8~25.6μg/mL(r=0.999 4)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大黄素与大黄酚总平均回收率为96.9%,其RSD值为0.5%(n=9)。结论本法简便、准确、灵敏、重复性良好,适用于脑塞安胶囊的质量控制。
2014年02期 v.24 110-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 张莉;黎其荣;杨伟涵;赵静;
目的建立测定罗氟司特有关物质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为C18柱,流动相A为0.1%的磷酸溶液,流动相B为乙腈,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210 nm,流速为1.0 mL/min。结果罗氟司特溶液浓度在0.000 25~0.005 mg/mL范围内,溶液浓度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r=0.999 9)。各反应物料、副产物及降解杂质溶液浓度均在0.000 05~0.001 mg/mL范围内,溶液浓度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r≥0.999 5),各杂质回收率为89.2%~104.1%,方法准确度良好。结论本方法操作简便,结果可靠,重复性好,可以用于罗氟司特有关物质的检测。
2014年02期 v.24 114-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K] - 钟素明;
目的研究共附生于长棘海星中一种的真菌(菌株编号为SF11,菌种Sacro A)的次级代谢产物。方法主要通过真菌培养、提取、分离(柱色谱)、纯化(TLC)、鉴定(核磁共振波谱法)等手段来分离并且研究该真菌所产生的代谢产物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结果已从该真菌中分离出神经酰胺这类活性物质。结论海洋真菌活性代谢物的研究具有重大前景和意义。
2014年02期 v.24 118-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K] - 张玉婵;黄奇建;龙旺金;
目的采用HPLC法测定乙酰半胱氨酸颗粒中的主要降解产物。方法色谱柱:C18柱;流动相:以硫酸铵缓冲液(取硫酸铵2.25g,庚烷磺酸钠1.82 g,用水稀释至450 mL,用7 mol/L的盐酸溶液调节pH值至2.0)-甲醇(93∶7);检测波长:205 nm;进样量:10μL。结果经验证,经光照、氧化、酸、碱、高温破坏的乙酰半胱氨酸的降解产物峰与主成分峰及辅料峰的分离良好,其中该制剂的主要降解产物杂质C峰与其他杂质峰分离良好;乙酰半胱氨酸的检测限为0.5 ng;杂质C的相对校正因子为0.9,因此采用不加校正因子自身对照法可准确测得杂质C含量。结论本法专属性强,操作简便,灵敏,可用于乙酰半胱氨酸颗粒中的主要降解产物杂质C含量。
2014年02期 v.24 121-122+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 李建英;李绪发;
目的优选绞股蓝软胶囊的最佳提取工艺。方法以总黄酮含量和浸膏得率为指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总黄酮含量,采用L9(34)正交试验法优化提取工艺条件。结果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用12倍量的70%乙醇、提取2次、每次提取1.5 h。结论优选的提取工艺稳定,可为工业化生产提供依据。
2014年02期 v.24 123-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 方加林;方恒杰;
目的建立HPLC法测定保健品大豆葛根软胶囊中葛根素的含量。方法采用Agilent Eclipse XDB-C18柱,甲醇-0.1%醋酸水溶液(30∶70)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50 nm;流速为1.0 mL/min;柱温为30℃。结果葛根素在0.028 2~0.282 mg/m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2,平均回收率99.6%,RSD=1.7%(n=6)。结论本方法灵敏迅速,准确可靠,可用于保健品大豆葛根软胶囊中葛根素的含量测定。
2014年02期 v.24 126-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 谭奇凤;邱家新;林秀菁;
目的建立定量检测注射用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刺激因子(rhGM-CSF)的细菌内毒素含量的方法。方法参考《中国药典》2010年版中细菌内毒素的检测方法,通过建立标准曲线和预干扰实验确定样品的稀释倍数,采用终点显色法定量检测rhGM-CSF细菌内毒素含量。结果注射用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刺激因子(rhGM-CSF)进行2倍稀释,用细菌内毒素定量法检测无明显干扰作用,内毒素回收率在50%~200%,检测结果与凝胶法结果一致。结论应用终点显色法测定注射用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刺激因子(rhGM-CSF)中的细菌内毒素是可行的。
2014年02期 v.24 129-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 宋芳;曹伟灵;湛晴宇;
目的了解本院中药注射剂干预前后的使用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为中药注射剂的合理使用提供参考。方法运用行政和宣教育干预,对比分析本院2011年(干预前)与2012年(干预后)门诊和住院患者中药注射剂使用情况。结果与干预前相比,门诊患者和住院患者的中成药注射剂使用率分别从5.61%和7.23%降至4.46%和7.05%,销售金额比例从4.43%降至4.01%,不合理用药比例从2.13%降至1.59%,中药注射剂导致的不良反应从38例降至32例。结论综合干预可减少中药注射剂使用率,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2014年02期 v.24 132-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 徐平;袁凤易;卢艺;
目的评价门冬胰岛素(Insulin Aspart,IASP)餐后注射与餐前注射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以32例因口服磺脲类药物继发失效已使用预混胰岛素治疗12周以上且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合并陈旧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停用原降糖方案,在联合睡前甘精胰岛素的基础上,分别以IASP餐后(A组)及餐前(B组)注射12周,比较2组空腹及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低血糖发生频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China Stroke Scale,CSS)情况。结果 2组治疗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HbA1c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组间疗效比较无显著性差异。A组低血糖发生频率明显低于B组(6.25%vs37.50%,P<0.05)。治疗后12周A组CSS评分明显低于B组(19.2±8.7 vs 24.3±9.5,P<0.05)。结论与IASP餐前注射相比,餐后注射同样能够有效控制血糖,且低血糖发生率显著减少,可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安全性更好。
2014年02期 v.24 135-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 孙雪颖;甄文华;姜山;
目的通过总结本院2011~2012年的门急诊处方点评工作,分析不合格处方的类型分布。方法每月按照随机原则抽取各科室处方100张,按照点评制度,将不合格处方归纳,上报及公示。结果从不合格处方类型分析看,用药频率错误、超剂量用药及处方量超标等问题已得到很好改善,诊断与用药不符的处方较多。结论处方点评工作要常抓不懈,并需要医师、药师的专业配合。
2014年02期 v.24 138-139+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