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资讯

  • 名刊浏览

    <正>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可得益于治疗目标个体化尽管没有证据支持,但指南仍建议对2型糖尿病老年患者的血糖控制设定个体化目标。近期发表了一项多中心双盲为期24周的研究结果。研究评价了使用维格列汀vs安慰剂在设定并达到个体化目标值与常规HbA1c下降的控糖方案的可行性。入组患者为未治疗过或血糖控制不

    2013年08期 v.23 470-4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0K]

论著

  • 不同剂量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对高血压患者大动脉弹性功能和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影响

    周贻军;赵亚男;缪绯;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对高血压患者大动脉弹性和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影响。方法根据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对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的反应不同,分为2组,A组为低剂量组(≤2.5 mg/d,n=38),B组高剂量组(≥5 mg/d,n=24),另设一C组作为正常对照(n=30),A、B组均以≤140/90 mmHg为目标血压,连续应用1年。用高分辨率超声检测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颈动脉内中膜厚度、颈动脉粥样斑块Crouse积分,应用血管回声跟踪技术(ET)检测颈动脉弹性参数。结果高血压组与健康组比较,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减退,颈动脉内中膜增厚、颈动脉粥样斑块Crouse积分增加,脉搏波传导速度PWVβ、硬度指数β、增大指数AI、压力-应变弹性系数增加,顺应性AC下降(P<0.05)。治疗后,A、B两组在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颈动脉粥样斑块Crouse积分、脉搏波传导速度PWVβ、硬度指数、顺应性差异均有显著意义。B组(高剂量组)较A组(低剂量组)在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颈动脉粥样斑块Crouse积分、脉搏波传导速度PWVβ值差异显著。结论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在降压的基础上,还具有逆转大动脉功能和减缓粥样斑块形成的作用,这种作用具有一定的剂量相关性。

    2013年08期 v.23 473-4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 血必净注射液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呼吸功能及血浆炎症介质表达的影响

    黄维胜;

    目的观察血必净注射液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呼吸功能及血浆炎症介质表达的影响。方法 75例ARDS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n=38)采用常规对症支持方法治疗,观察组(n=40)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血必净注射液治疗,观察2组患者治疗后第3,7,14天时SaO2、PEEP、PaO2/FiO2、Murray评分情况和治疗前后血清TNF-α、IL-1、IL-6、IL-8变化情况,并比较2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结果 2组患者治疗后3 d时SaO2、PEEP、PaO2/FiO2和Murray评分等指标比较无明显差异性(P>0.05),观察组治疗后7、14 d时各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治疗前血清TNF-α、IL-1、IL-6、IL-8等炎症介质表达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性(P>0.05),治疗后炎症介质均明显下降(P<0.05),且观察组患者下降更为显著(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67.5%)明显高于对照组(47.4%)(P<0.05)。结论血必净注射液治疗ARDS患者可有效降低炎症介质的表达水平并有效改善肺功能和疾病预后。

    2013年08期 v.23 477-479+4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K]
  • 气相色谱-热能分析联用仪测医用橡胶手套中可迁移亚硝胺成分的含量

    周劼;刘洪伟;彭俊;殷果;杨敏;王晓炜;

    目的建立一种快速、灵敏的测定一次性使用医用橡胶手套中可迁移亚硝胺成分的气相色谱-热能分析联用仪(GC-TEA)测定法。方法采用CP-Wax 58(25 m×0.32 mm×1.2μm)毛细管色谱柱,气化室温度:初始温度为50℃,保持1 min,然后以75℃/min的速率升至200℃。色谱柱温度:初始温度为40℃,然后以14℃/min的速率升至230℃。热解室温度为500℃,耦合温度为200℃。载气:氦气,流速2.5 mL/min。结果线性范围为5~160 ng/mL(r=0.997 9~0.998 9),平均加样回收率NDMA 90.16%,RSD=1.73%;NEMA 90.10%,RSD=1.96%;NDEA 90.27%,RSD=1.08%;NDiPA 89.56%,RSD=2.17%;NDPA 88.62%,RSD=1.94%;NDBA 90.82%,RSD=1.91%;NPIP 90.65%,RSD=1.67%;NPYR 90.13%,RSD=1.74%;NMOR 90.30%,RSD=1.95%。结论本方法操作简便,灵敏,准确,可用于一次性使用医用橡胶手套中可迁移亚硝胺成分的含量测定。

    2013年08期 v.23 480-4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7K]
  • 改进HPLC法测定萘敏维滴眼液中维生素B_(12)的含量

    康丽红;江志华;黄奇建;

    目的改进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萘敏维滴眼液中维生素B12的含量。方法色谱柱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甲醇-0.028 mol/L磷酸氢二钠溶液(用磷酸调节pH值至3.5)(26∶74)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361 nm;柱温为40℃,流速为1.0 mL/min;进样量:10μL。结果维生素B12进样量在0.204 0~2.040 0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1.000 0;回收率为100.0%,RSD为0.4(n=9)。结论本法操作简便,灵敏,准确,专属性强,可用于萘敏维滴眼液中维生素B12的含量测定。

    2013年08期 v.23 484-4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0K]
  • 知母药材中芒果苷提取工艺研究

    邓海鸣;王蔚;黄洁英;

    目的研究知母药材生产提取工艺,为生产中知母药材的提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水为提取溶剂,以知母药材长(厚)度、水用量、浸泡时间、回流时间等影响因素,以芒果苷提取率为指标进行正交试验。结果正交结果和方差分析表明用水加热回流提取芒果苷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知母药材切片厚度为0.5 cm,水用量为12倍,浸泡时间24 h,加热回流时间3 h。结论用优选的工艺进行3批放大生产的平均提取率为88.7%,说明此条件下提取工艺完全可行,可作为生产中知母药材提取的参考依据。

    2013年08期 v.23 486-487+4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3K]
  • 银杏达莫注射液与奥硝唑注射液的配伍稳定性分析

    范翠琼;梅清华;兰树敏;陈燕;钟淑秋;徐顺英;

    目的考查银杏达莫注射液与奥硝唑注射液的配伍稳定性。方法采用外观检查法、pH检测法、不溶性微粒检查法比较银杏达莫注射液与奥硝唑注射液配伍后的外观、pH及微粒的变化。结果银杏达莫注射液与奥硝唑注射液配伍后外观、pH无明显变化,混合溶液随着银杏达莫比例的增加,在各相同时刻10μm以上的微粒数呈增加趋势。结论银杏达莫与奥硝唑注射液混合后稳定性风险增加,不建议混合使用。

    2013年08期 v.23 488-4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1K]
  • RP-HPLC法同时测定不同厂家银黄颗粒中绿原酸、木犀草苷和黄芩苷的含量

    胡世强;张伟;张永耀;

    目的建立HPLC法同时测定银黄颗粒中绿原酸、木犀草苷和黄芩苷的方法。方法采用Kromasil C18柱(250 mm×4.6 mm,5μm),乙腈-0.4%磷酸水溶液为流动相的梯度洗脱模式分离各测定组分,采用可变波长的方式测定相应组分的峰面积并计算样品含量。结果绿原酸、木犀草苷和黄芩苷分别在0.020 13~2.013μg(r=0.999 9)、0.004 93~0.493μg(r=0.999 8)及0.057 62~5.762 43μg(r=0.999 9)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且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100.2%,RSD为0.2%(n=6);99.1%,RSD为2.0%(n=6);100.8%,RSD为1.4%(n=6);重复性试验,3个成分含量的RSD均小于2.0%(n=6)。结论所建立的方法简便、快速、准确,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和稳定性,可用于银黄颗粒的质量控制。

    2013年08期 v.23 490-4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4K]
  • 某院儿童细菌感染性腹泻的病原学研究及药敏分析

    谢燕如;莫小兰;谢永强;梁小丽;

    目的分析本院儿童细菌感染性腹泻的病原构成及其耐药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实验室依据,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研究对象是2010-01~2011-12本院门诊或住院部就诊的腹泻患儿,采集这些患儿的大便标本进行常规病原菌的分离培养,并统计分析病原菌的种类分布和耐药状况。结果从6 279份标本中检出348株病原菌,检出率5.54%。其主要病原菌有沙门菌191株,致病性大肠埃希菌118株。2种主要致病菌(沙门菌和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和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仍高(>70%),对第三代头孢菌素和加酶抑制剂的复方抗菌药物耐药率为13%左右,对亚胺培南无耐药性。结论肠道病原菌检出数量大幅上升,沙门菌检出量最多;第三代头孢菌素和加酶抑制剂的复方抗菌药物是治疗细菌感染性腹泻的有效抗菌药物。

    2013年08期 v.23 494-4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0K]
  • 灯盏花素注射液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分析

    钟永基;钟小玲;

    目的分析灯盏花素注射液所致ADR的相关因素及结果,为临床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以"灯盏花素注射液"、"不良反应"为关键词对2007-01~2013-03在中国知网上公开发行的医药卫生期刊数据库中进行检索,收集21例灯盏花素注射液的药物不良反应,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ADR主要涉及皮肤及附件、胃肠道系统、心血管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等全身多个器官或系统;过敏反应发生率高,严重者可致过敏性休克。结论灯盏花素注射液不良反应与多种因素有关,临床应根据药品说明书中适应症、用法用量等合理应用灯盏花素注射液,加强用药过程监测,以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

    2013年08期 v.23 497-4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1K]
  • HPLC法快速筛选抗鼻炎喷剂中非法添加盐酸萘甲唑啉成分

    陈日檬;万晓明;李蔚;李德良;谢立宇;

    目的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快速筛选抗鼻炎喷剂中非法添加盐酸萘甲唑啉成分。方法色谱柱为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的填充材料;以乙腈-3%醋酸-三乙胺(15∶85∶0.08)(用醋酸或三乙胺调节pH值=3.0);流速为1.0 mL/min;柱温30℃;检测波长为280nm。结果盐酸萘甲唑啉的浓度与峰面积线性曲线回归方程分别为y=18 982x+45.382(r=0.999 8),表明盐酸萘甲唑啉的浓度与峰面积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结论该方法简单、快速、准确,适用抗鼻炎类药物非法添加盐酸萘甲唑啉成分的快速筛选。

    2013年08期 v.23 500-5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9K]
  • 金樱首乌汁质量标准研究

    姚海燕;陈繁华;谢强;王志梅;

    目的提高金樱首乌汁的质量控制标准。方法采用TLC法对制剂中金樱子进行定性鉴别;采用HPLC法测定制剂中2,3,5,4'-四羟基二苯乙烯-2-O-β-D-葡萄糖苷的含量。选择C18柱,以乙腈-水(18∶82)为流动相,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320 nm。结果在TLC薄层图谱中可检出金樱子的特征斑点。2,3,5,4'-四羟基二苯乙烯-2-O-β-D-葡萄糖苷在0.050 28~0.754 2μg的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Y=3 692.389 45X-9.843 69;r=0.999 97,平均加样回收率为102.7%,RSD为1.5%(n=6)。结论该方法简便,准确,专属性强,可用于该制剂的质量控制。

    2013年08期 v.23 503-5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4K]
  • 痫健胶囊的制备及与抗癫痫药联用的临床观察

    黎伟金;朱庄松;

    目的研制痫健胶囊,用于治疗各类型癫痫,并观察该药与丙戊酸钠联合应用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煎煮、浓缩、制粒等制剂工艺制成胶囊剂并与丙戊酸钠联合应用进行临床观察。将380例患者随机分成2组,各190例。对照组给予丙戊酸钠单药治疗,儿童剂量20~30 mg/(kg.d),成人剂量600~1 200 mg/d;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痫健胶囊,1次5粒,1日3次。儿童1次2~3粒,1日3次。2组从开始接受治疗起,连续观察12个月。比较服药前后患者癫痫发作次数,并记录分析药物不良反应。结果临床总有效率对照组为76.8%,治疗组为94.7%;不良反应较轻。治疗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痫健胶囊质量可控,与丙戊酸钠联合应用治疗癫痫,比丙戊酸钠单药治疗疗效增强,副作用小,值得推广应用。

    2013年08期 v.23 506-508+5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3K]
  • 注射用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含量测定方法探讨

    汤艳群;彭敏;

    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由于其抗菌活性强、抗菌谱广、低毒等特点,自上市以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市场上现有的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存在多个规格和多个配比,检验标准也不尽相同。本文将常见的检验标准进行比较后,发现了现有标准存在的问题,并通过试验摸索出了更具普遍适用性的标准,为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2013年08期 v.23 509-5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0K]
  • 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克宁松乳膏中氯霉素和地塞米松磷酸钠的含量

    李叶丰;黄亮;李亦蕾;

    目的建立能同时检测克宁松乳膏中氯霉素和地塞米松磷酸钠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柱(Diamonsil C18柱,5μm,4.6 mm×200 mm)为色谱柱;0.2%三乙胺水溶液(用磷酸调节pH至2.8)-乙腈(70∶30)为流动相;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256 nm。结果氯霉素和地塞米松磷酸钠的含量分别在24.577~786.448μg/mL(r2=0.999 9)和5.101 6~163.251 2μg/mL(r2=0.999 9)的范围内,与各自峰面积积分值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均为100%,RSD分别为1.2和1%(n=6)。结论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克宁松乳膏剂中的氯霉素和地塞米松磷酸钠含量,方法快捷、结果准确,而且稳定性好,不受辅料中基质的干扰。

    2013年08期 v.23 511-5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9K]
  • 顶空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测定维生素A棕榈酸酯中5种有机溶剂残留量

    陈松杰;

    目的建立维生素A棕榈酸酯中残留溶剂的测定法。方法采用气相色谱法:用固定相为100%聚乙二醇(ZB-WAX)的毛细管柱,载气为氮气,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进样口温度为200℃,检测器温度为250℃,柱温采用程序升温,初始温度50℃,保持3min,再以60℃/min的升温速度升至120℃,保持5 min。柱流速为1.34 mL/min,顶空温度为80℃,顶空平衡时间为30 min,顶空进样体积为1.0 mL。结果各残留溶剂溶液浓度均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为97.6%~107.5%,方法准确度良好。结论本方法操作简便,结果可靠,重复性好,可以用于维生素A棕榈酸酯中残留溶剂的检测。

    2013年08期 v.23 515-5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1K]

医院药学

  • 益气活血解毒汤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临床观察

    陶玲;宋伟峰;刘杰;林焯英;蔡庆贤;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解毒汤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恩替卡韦组和联合治疗组,疗程均为48周,观察治疗后ALT、HBV-DNA、肝纤维化指标和肝组织病理情况的变化。结果与恩替卡韦组比较,联合治疗组的ALT、HBV-DNA、肝纤维化指标均有显著下降(P<0.05),肝组织学评估结果有显著改善(P<0.05),肝组织病理情况明显改善。结论益气活血解毒汤联合恩替卡韦治疗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临床疗效较单独使用恩替卡韦更好。

    2013年08期 v.23 518-5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0K]
  • 临床药师协同行政干预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谭丽蓉;王芳;梁少芳;余新立;苏炜;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协同行政干预对促进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前后本院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各项指标。结果整治前后门诊、住院患者抗菌药物应用率分别由18.48%和59.31%降至16.52%和42.77%;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由64.73 DDD降至43.65 DDD;标本送检率由51.57%升至62.66%;Ⅰ类切口手术和介入治疗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由98.49%降至42.20%,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24 h的比例由9.06%升至64.95%;外科手术预防用药时机正确率从4.51%上升到73.14%。结论临床药师协同行政干预可明显提高抗菌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但要完全达到卫生部的要求还需进一步努力。

    2013年08期 v.23 522-5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0K]
  • 2011~2012年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对某院抗菌药物应用的影响

    罗玉鸿;钟劲松;孙银香;王嘉琳;

    目的通过对本院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的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经验,找出存在的问题,提高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水平。方法分别统计2011-07和2012-07本院抗菌药物品种、剂型构成比,金额比例,以用药频度(DDDs)排序出前20位药品,并对比分析整治前后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结果整治后该院抗菌药物品种构成合理,抗菌药物金额比例由19.12%降至13.37%;门诊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由25.05%降至17.4%;急诊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由61.67%降至45.27%;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由62.61%降至56.05%;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为56.11 DDD,明显高于规定的40 DDD。结论该院抗菌药物的临床合理使用水平比整治前明显提高,但仍需加强对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监测,促进合理用药。

    2013年08期 v.23 525-528+5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0K]
  • DDDs与月环比系数联用推测医院药房药物用量的应用研究

    刘敏豪;于兴康;

    目的使用月环比系数推测本院中心药房呼吸系统口服药物2012年用量的应用研究。方法对本院中心药房2012年呼吸系统口服药物用量推测值与实测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药物用量的实测值与推测值基本吻合。结论 DDDs值比具体药物成分或具体厂家品种用量值更适合作为参数用于药物库存计算;月环比系数体现数据间的周期性及连续性联系;相对偏差值体现推测值与实测值的吻合程度,月环比系数的设定影响相对偏差值值大小;对比结果可以满足实际的药房库存管理预测需求。

    2013年08期 v.23 529-5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0K]
  • 利用Visual Basic+Access建立药品说明书查询系统

    陈芃;黄培良;陈烁;

    目的为医务人员提供药品说明书查询服务。方法收集、整理、扫描药品说明书,应用Visual Basic(VB)编程语言建立药品说明书查询系统。结果与结论该系统界面整洁、输入简单、查询灵活,有利于临床方便、准确、及时地查询药品说明书信息,更好地促进合理用药。

    2013年08期 v.23 532-5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1K]
  • 基于DDD和ABC法分析某院2011~2012年中药注射剂使用情况

    孙瑜芳;

    目的通过2种方法分析本院2011~2012年的中药注射剂使用情况进行分析,为中药注射剂合理应用及库存管理有效参考依据。方法采用限定日剂量法和ABC分析法对本院2011~2012年中药注射剂使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本院中药注射剂的品种,金额、逐年增长,心脑血管类、抗肿瘤药、抗菌抗病毒类的使用频率,用药金额都占主体地位,中药注射剂DDDs排序前15位的品种都属于ABC分析法中的A类注射液。结论本院中药注射剂用药基本合理,但是还存在着超剂量用药,滥用药的现象,还需加强中药注射液的管理。

    2013年08期 v.23 535-5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6K]
  • 普外科Ⅰ类切口手术不使用抗菌药物预防感染的情况分析

    彭炜;苏雪媚;黄伟东;赖林城;

    目的分析本院普外科Ⅰ类切口手术不使用抗菌药物预防感染的患者情况。方法对2011-08~12和2012-08~12甲状腺、乳腺、疝气修补术3种Ⅰ类切口手术,术后患者情况进行回顾性比对分析。结果非特殊Ⅰ类切口手术没有使用抗菌药物患者的体温、血常规、住院天数无明显变化。结论非特殊Ⅰ类切口手术不使用抗菌药物不会增加患者感染的机率,有利于阻止耐药菌的发展,降低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减少药品费用。

    2013年08期 v.23 539-540+5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2K]
  • 4例中药饮片不良反应报告

    谭晓梅;李媛;陈俏雯;曾珠;

    目的纠正中药"无毒"的思想,重视中药饮片的不良反应。方法对医院发生的4例中药饮片引起的不良反应进行分析。结果中药饮片可引起过敏、腹泻、呕吐、咳嗽等不良反应。结论做好安全防范措施,才能保证中药饮片临床用药安全。

    2013年08期 v.23 541-5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5K]
  • 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持续性干预效果分析

    杨凤娉;陈杰;毛波;

    目的考察抗菌药物专项整治过程中Ⅰ类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的阶段性整治效果。方法每月对上月所有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进行回顾性调查,并对存在问题实施持续性干预。现抽取实施干预前:2011-09~11共205例与实施持续干预后:2012-09~11共218例的相关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总体预防使用率从干预前的73.17%降至干预后的33.94%;3类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率从干预前的71.05%降至干预后的10.53%;术前0.5~2 h预防使用率从干预前76.00%提高到干预后87.84%;平均用药疗程从干预前3.98 d降至干预后2.92 d。结论采取有效可行的持续性干预措施,对降低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平均住院天数,提高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选药的合理性、用药时机的合理性具有重要意义。

    2013年08期 v.23 543-5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7K]
  • 利福平诱发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分析

    林茵;伍俊妍;李剑芳;陈杰;

    1例36 a女性拟诊结核病患者给予经典的四联口服抗结核药物"异烟肼","乙胺丁醇","吡嗪酰胺","利福平"治疗。入院前已服用该4种药物10 d,入院检查血常规示WBC 7.64×109/L,N%65.7%,Hb 121 g/L,PLT 174×109/L、肝肾功能、出凝血常规等无异常。入院后续给予口服四联抗结核药物,同时给予止咳祛痰药物对症治疗。入院第5天出现四肢皮肤散在出血点,偶见瘀斑。急查血象示WBC 4.96×109/L,N%62.8%,Hb125 g/L,PLT 31.7×109/L,肝功:ALT 61 U/L,AST 49 U/L。给予护肝治疗,停用利福平,改用链霉素,余抗结核药物不变。但血小板持续下降,复查PLT11.9×109/L。给予输注血小板,激素冲击治疗3 d,血小板逐渐回升,复查为56.8×109/L、93.4×109/L、110×109/L。第11天出院时PLT 153×109/L,肝肾功能无异常,四肢及腹部皮肤原有出血点消退,影像学示病灶明显减小,抗结核治疗有效,带药出院继续治疗。

    2013年08期 v.23 547-5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1K]
  •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深入开展前后围手术期预防用药的成效分析

    方玉健;徐炳林;何芳玲;

    目的了解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深入开展前后本院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成效情况。方法采取回顾性调查方法,随机抽查深入开展前2011年与深入开展后2012年Ⅰ、Ⅱ类切口手术分别247例与339例,分析2个时间段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情况,比较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率。结果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深入开展前后,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使用率进一步降低,分别为65.4%与24.1%;术前给药时机合理率,由74.9%提升至92.5%;术后用药疗程在24 h内的2011年为27.8%,2012年为69.8%;而手术切口感染率变化不大。结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深入开展,在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方面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仍需进一步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2013年08期 v.23 550-553+5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8K]
  • 某院门诊处方合理用药国际指标调研分析

    蔡育红;谭洁英;

    目的了解本院门诊处方合理用药国际指标情况。方法采用WHO推荐的合理用药国际指标,随机提取本院2013年1月门诊处方3 100张及310例门诊患者进行调研,并统计分析。结果处方指标中,平均用药种数为3.19种,抗菌药物使用率为25.07%。注射剂使用率为16.50%,基本药物使用率为21.86%,药品通用名使用率为100%。患者关怀指标中,平均就诊时间为5.93 min,平均调配时间为2.31 min,实际药品调配率为90.21%,药物标示完整率为100.00%,患者了解药品正确用药率为95.23%,平均每张处方金额为109.26元。结论本院门诊用药大多数指标控制较好,但抗菌药物使用率和平均就诊药品费偏高,基本药物使用率偏低。医师、药师与患者的沟通交流需进一步加强。

    2013年08期 v.23 554-5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9K]
  • 临床药师参与71例难治性感染性疾病会诊分析

    朱少惠;梁永洪;

    目的分析临床药师参与难治性感染性疾病会诊的病例特点,为临床药师深入开展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2-01~12临床药师会诊的71例难治性感染性病例的资料,按照性别、年龄、会诊科室、感染部位、会诊前住院时间、高危感染因素、会诊意见、会诊意见是否被采纳、治疗转归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会诊病例中,65 a以上的老年31例,占43.7%;肺部感染41例,占57.7%;合并高危感染因素的52例,占73.2%;会诊前住院时间平均为(10.09±6.30)d;会诊意见全部被采纳的64例(占90.1%),其中58例(占90.6%)治愈出院。结论临床药师参与难治性感染疾病的会诊,可提高治疗效果。

    2013年08期 v.23 557-5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9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