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珊珊;曹礼慧;刘丽娟;袁中文;
目的采用网络药理学探讨蔓荆子-连翘的主要化合物和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利用TCMSP数据库筛选蔓荆子-连翘的主要化合物和作用靶点,通过Cytoscape 3.7.2构建化合物-作用靶点网络图;在GeneC ards数据库中以"Novel Coronavirus"和"Corona Virus Disease"为关键词搜索新型冠状病毒相关疾病靶点,与药物作用靶点取交集筛选共同靶点作为研究靶点,将共同靶点导入STRING数据库获取数据后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图;分析相关靶点的基因功能及代谢通路,预测其作用机制,并构建"成分-靶点-通路"网络图。结果蔓荆子-连翘筛选得到35个化合物,相应作用靶点121个,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共同靶点28个,涉及关键靶点有TNF、IL6、IL1B等。GO功能富集分析得到生物过程(BP)条目1 122个,细胞组成(CC)条目30个,分子功能(MF)条目33个。KEGG通路富集分析筛选得到111条(P<0.05)信号通路,主要涉及PI3K、TNF、HIF-1、白细胞介素-17(IL-17)信号通路和癌症通路等。结论蔓荆子-连翘中主要化合物槲皮素、木犀草素、山萘酚等能作用于TNF、IL6、PTGS2、PIK3CG、PPARG等靶点调节多条信号通路进行抗炎、抗病毒、调节免疫等作用,从而可能发挥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治疗作用。
2021年08期 v.31 561-564+5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33K] - 杨晓婷;王怡;王宜海;何祥久;徐静雯;
目的本课题组曾报道榴莲壳提取物propacin能有效抑制脂多糖诱导的小鼠巨噬细胞炎症反应,为了进一步探究其潜在的抗炎机制,本研究对propacin的抗炎活性与自噬的关系进行了探索。方法实验采用qR T-PCR及ELISA法检测了炎症相关因子的表达与释放情况,通过转染GFP-LC3质粒到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中观察LC3亮斑的形成情况,还通过Western blot法检测了自噬相关蛋白LC3的表达。结果 GFP-LC3亮斑的形成及LC3-I向LC3-Ⅱ的转化表明,propacin显著的增加了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的自噬。qR T-PCR及ELISA结果显示propacin显著的降低了炎症相关因子IL-1β、IL-6、TNF-α、COX-2及iN OS的表达及TNF-α和IL-6的释放,而自噬抑制剂削弱了这种抑制作用。结论实验结果证明propacin通过增强自噬抑制了脂多糖诱导的RAW264.7细胞炎症反应。
2021年08期 v.31 565-5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1K] - 简淑仪;黄寿辉;林永旺;乔莉;刘潇潇;
目的分别建立保婴丹中铅(Pb)、镉(Cd)、砷(As)、汞(Hg)、铜(Cu)5种重金属元素及麻黄碱和伪麻黄碱含量测定的方法,为更好地评价保婴丹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微波消解法前处理样品,以锗(Ge)﹑铟(In)﹑铋(Bi)为内标,通过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法同时测定铅、镉、砷、汞、铜的含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以ECOSIL C_(18)(250 mm×4.6 mm, 5μm)为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0.1%磷酸溶液(3∶97);检测波长为210 nm;柱温为30℃,同时测定样品中麻黄碱和伪麻黄碱的含量。结果测定的5种重金属元素的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均大于0.999,重复性RSD为1.4%~8.5%(n=6),各元素平均回收率为87.8%~120.2%,RSD为1.5%~3.4%(n=6)。麻黄碱在0.017 12~0.855 98μg(r=1.0)范围内、伪麻黄碱在0.010 28~0.514 08μg(r=1.0)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麻黄碱的平均回收率为101.5%,RSD为0.9%(n=9);伪麻黄碱的平均回收率为99.9%,RSD为1.1%(n=9);麻黄碱和伪麻黄碱重复性RSD分别为0.8%和0.6%(n=6)。结论本文研究的质量控制方法简便、准确、重复性较好,能有效地反映保婴丹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2021年08期 v.31 570-574+5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K] - 李晓茵;韦林;阮广雄;黄丽芹;吴淋富;郑晓渲;庄立奇;郑应陆;
目的建立检测保健品固体制剂中非法添加匹多莫德的HPLC法。方法采用Thermo TYPE MGⅡ(4.6 mm×250 mm, 5μm)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0.01mol·L~(-1)磷酸二氢铵溶液(磷酸调节pH值为3)(10∶90),流速为1.0 mL·min~(-1),检测波长为210 nm,柱温为30℃,进样量为10μL。结果匹多莫德在7.204~72.04μg·mL~(-1)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r=0.999 7),低、中、高加入量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8.6%,98.3%和99.8%,RSD分别为0.91%、0.22%和0.55%,检测限为0.50μg·mL~(-1)。市售随机采样17批次,均为检出匹多莫德。结论该方法简便、快速、准确,可用于保健品固体制剂中非法添加匹多莫德的检测。
2021年08期 v.31 575-5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 金毅;臧德跃;曹生田;冯珊珊;邓俊成;黄后双;谢天柱;陈润桦;孙晓;李静;
《药物刺激性、过敏性和溶血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2014版),对中国药物安全性评价检验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近几年实践及相关文献基础上,以病理学学科特点为依据,探讨和提出对2014版药物刺激性研究指导原则的改进建议。
2021年08期 v.31 578-5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 雷玮成;杜宝萍;刘澍;梁蔚婷;刘韬;陈卓佳;黄红兵;
目的对帕博利珠单抗(pembrolizumab)用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Meta分析,为临床pembrolizumab的使用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知网(CNKI)、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收录的pembrolizumab单药或者联合化疗对比化疗用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随机对照试验(RCT)。采用Review Manager 5.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6个RCT,3 910名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pembrolizumab单药或者联合化疗在总有效率[OR=2.18,95%CI(1.40,3.39); P=0.000 6],总生存期(OS)[HR=0.66,95%CI(0.55,0.77),P<0.000 01]、无进展生存期(PFS)[HR=0.68,95%CI(0.53,0.87),P=0.003]方面优于普通化疗。pembrolizumab单药或联合化疗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OR=0.49,95%CI(0.26,0.92),P=0.03],和3~5级不良反应发生率[OR=0.53,95%CI(0.47,0.63),P<0.000 01]均低于化疗组。结论 pembrolizumab单药或联合化疗用于晚期NSCLC对比化疗疗效更好、更安全,是EGFR、ALK基因突变阴性的晚期NSCLC患者治疗的一个优选方案。
2021年08期 v.31 581-5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89K] - 边妍;郑志华;罗思宇;陈吉生;
目的明确伊布替尼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 CLL)/小淋巴细胞淋巴瘤(small lymphotic lymphoma, SLL)、套细胞淋巴瘤(mantle cell lymphoma, MCL)的有效性、安全性和经济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循证依据。方法按照纳入排除标准,全面检索并筛选卫生技术评估(HTA)报告、系统评价/Meta分析、经济学研究,并对纳入文献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快速评估最终纳入系统评价/Meta分析6篇,经济学研究4篇。伊布替尼对MCL、CLL/SLL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总生存时间(OS)与对照组相比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伊布替尼的主要不良反应有出血、房颤、感染、骨髓抑制等,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伊布替尼可显著延长MCL、CLL/SLL患者的PFS和OS,但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会有所上升,临床应密切关注相关用药不良事件并及时进行对症处理。
2021年08期 v.31 587-5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K] - 刘海;陈富钦;庄丽萍;贾守薇;林子超;
目的探讨本院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检出率变化与抗菌药物使用量之间的相关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通过调查6类抗菌药物在2018年下半年~2020年间每半年的平均每日每百张床位所消耗的用药频度(DDDs/100BD)和每半年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检出率的变化,运用SPSS 19.0进行pearson分析同期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检出率与抗菌药物使用量的相关性。结果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检出率与抗菌药物使用量相关性分析显示:只有碳青霉烯类(r=0.93,P<0.05)每半年的DDDs/100BD与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检出率之间呈正相关,有统计学意义。其他青霉素类、头孢类、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磺胺类每半年的DDDs/100BD与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检出率无相关关系。结论为延缓耐药菌检出率的快速增加,建议临床治疗中严格掌握抗菌药物应用指征,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用药,进一步控制和减少相关抗菌药物的使用量。
2021年08期 v.31 592-5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 银雪艳;邓英光;郭秀彩;张紫萍;
目的分析灭鼠药中毒患者的临床特征和用药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2020年3月某院收治的116例灭鼠药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灭鼠剂种类、住院时间、住院金额和实验室指标及用药情况包括药品数量、药品金额和用药频度(DDDs)、日均费用(DDC)、排序比(B/A)等。结果 116例灭鼠药中毒患者,男性66例(56.9%),年龄3~85岁,平均(43.0±18.7)岁;44例为急性神经毒性灭鼠剂中毒,62例为慢性抗凝血灭鼠剂中毒;慢性灭鼠剂中毒患者住院天数[17(9,29.25)d]最长,全体患者的住院天数为[11(6,18.75)d];急性灭鼠剂中毒患者的药品金额[0.80(0.46,1.40)万元]和住院金额[1.95(1.08,3.08)万元]最高,全体患者的药品金额和住院金额分别为[0.52(0.24,0.92)万元]和[1.46(0.80,2.40)万元];慢性灭鼠剂中毒患者凝血指标异常,治疗后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纤维蛋白原(FIB)和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均较治疗前改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灭鼠剂中毒患者血常规、凝血功能和肝肾功能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异。用药频度排序前3位的药品类别分别为血液系统药物、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及营养类和肝胆用药;用药频度排序前3位的药品分别为维生素K_1、还原型谷胱甘肽和奥美拉唑,急性组为神经节苷脂钠、还原型谷胱甘肽、奥美拉唑,慢性组为维生素K_1、还原型谷胱甘肽、维生素B_6。结论灭鼠药中毒应尽早给予解毒抢救、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及营养类、护肝护胃等药物治疗。
2021年08期 v.31 596-600+6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 刘红丽;
目的探讨以半夏白术天麻汤为基础方辨证加减对缺血性眩晕患者脑血流及外周血血流变学参数的影响。方法以2019年7月~2021年3月我院收治的94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7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常规抗血小板聚集、控制血脂以及对症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口服中药汤剂治疗,方组以半夏白术天麻汤为基础方辨证加减。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双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血流速度、血黏稠度以及DARS量表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双侧LA、BA血流速度较治疗前增高,而血浆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纤维蛋白原水平以及DARS评分则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观察组治疗后双侧LA、BA血流速度高于对照组,血浆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纤维蛋白原水平以及DAR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患者治疗前后各参数差值作为变量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DARS变化与双侧LA、BA血流速度、血浆黏度、高切、低切以及纤维蛋白原水平改变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方案基础上加以中药辨证治疗对进一步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有显著效果,其机制与药物作用下血流速度及血黏度的变化幅度增加有关。
2021年08期 v.31 601-6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 崔亚君;李超;姚欣;
目的探究环磷酰胺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21年2月于本院就诊的成人ITP患者68例,采用摸球法分为对照组(n=34)、观察组(n=34),其中对照组采用糖皮质激素治疗,观察组加用环磷酰胺治疗,均给予3个月的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血小板水平变化、免疫水平变化、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7.06%)高于对照组(79.41%,P<0.05)。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血小板水平变化的组间效应、时间效应及交互效应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小板水平均随治疗时间的延长明显升高(P<0.05);观察组治疗后1周、1个月、3个月的血小板计数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CD3~+、CD4~+、CD4~+/CD8~+指标均明显升高,CD8~+指标降低(P<0.05);治疗后,观察组CD3~+、CD4~+、CD4~+/CD8~+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CD8~+指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TP患者采用环磷酰胺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可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改善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2021年08期 v.31 605-6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 滕文兵;刘香芳;倪穗琴;
目的了解某三级甲等医院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使用现状及存在问题,促进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对该院2018~2020年161例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 161例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全部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使用率100%;抗菌药物选择涉及6个类别共9个品种,合理率为90.1%;给药剂量合理率96.3%;给药频次合理率为78.9%;给药时机合理率为98.8%;给药途径均为静脉滴注,合理率100%;预防用药疗程为4.3~8.0 d,平均疗程为5.8 d,疗程合理率为3.7%;无联合用药情况。结论该院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存在的主要问题为用药疗程偏长、部分药物给药频次不适宜及部分过敏患者选药不适宜,医院管理部门应加大管理力度,临床药师应加强干预和用药教育,不断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
2021年08期 v.31 609-6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 陈丽元;熊江梅;马雅妮;吴晖;
目的通过蒙特卡洛模拟比较比阿培南在治疗肺炎克雷伯菌不同给药方案的药效学,结合比阿培南输液稳定性,优化其给药方案,为临床在治疗肺炎克雷伯菌中提供参考。方法将查阅相关文献,根据比阿培南在健康人群的药代动力学参数,用蒙特卡洛软件模拟10 000例次的治疗方案,得出不同给药方案的达标概率(PTA),并结合比阿培南与常用溶媒配伍后,其12 h内稳定性,优化其给药方案。结果比阿培南在治疗肺炎克雷伯球菌时,单频次给药量相同时,随着频次的增加,PTA逐渐上升,相同给药量,同一频次内,随着滴注时间的上升PTA逐渐上升,且比阿培南在常规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溶液具有较好的稳定性。结论治疗肺炎克雷伯菌时,增加输液滴注时间,治疗效果较好。
2021年08期 v.31 614-617+6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0K] - 施胜英;彭晶;刘林;梅峥嵘;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剖宫产围术期药物治疗策略制定过程中的作用。方法临床药师参与1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剖宫产围术期药物治疗全过程。为患者围术期糖皮质激素治疗方案的调整、药品不良反应处理及哺乳期用药风险评估等问题向医师及患者提供建议。临床药师对该病例妊娠期长期服用甲泼尼龙的用药情况进行分析,建议口服甲泼尼龙片(6 mg qd)调整为剖宫产当天及术后24 h给与静脉滴注甲泼尼龙(20 mg qd);在发生药品不良反应时,对所用药品进行排查,考虑克林霉素引起不良反应,建议停用克林霉素,换用莫西沙星进行后续治疗;同时对患者药物治疗期间哺乳风险评估并进行用药宣教。结果医师和患者均采纳临床药师建议。围术期药物治疗过程,患者病情平稳,治疗第10天出院。结论临床药师协助医师制定剖宫产围术期药物治疗的用药策略,对妊娠期和哺乳期患者用药监护和用药教育,进一步保障了患者药物治疗过程的安全性。
2021年08期 v.31 618-6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 张耀峰;黄静娥;符红波;
目的采用医师-药师协作的华法林抗凝门诊管理模式并对其效果进行评价。方法纳入2018年3月~2019年2月间我院门诊接受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患者,按先后顺序依次交叉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抗凝治疗效果及不良事件。结果最终纳入分析131例,研究组65例,对照组66例。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基本信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达标率(56.79%vs. 40.24%,P=0.000)、INR稳定性(35.38%vs. 18.18%,P=0.026)及服药依从性评分[(7.42±0.55)分vs.(7.19±0.60)分,P=0.023]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出血不良事件发生比率为4.62%,低于对照组7.58%。结论应用医师-药师协作的华法林抗凝管理模式可提高患者华法林抗凝治疗质量、用药依从性,减少出血不良事件。
2021年08期 v.31 623-6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 毛心瑜;孙超;李三妮;尹雪冬;周志璇;邵祺晖;李志玲;
目的探讨儿科临床药师在重症肺炎合并横纹肌溶解症并发急性多脏器功能损害治疗中的作用。方法临床药师对临床出现的1例横纹肌溶解症患儿诊疗过程中的治疗方案、不良反应和合并疾病对治疗的影响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用药建议。结果参考临床药师意见,临床医师逐步完善了治疗,辨别药物不良反应,患儿病情好转出院。结论临床药师参与重症肺炎合并横纹肌溶解症患者的治疗过程,可协助医师完善用药方案,提高药物临床应用的合理性,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2021年08期 v.31 627-630+6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 张旭;孙旭;梅基雄;
目的报道1例甲磺酸阿帕替尼致下消化道出血的案例,并对出血原因进行分析,为临床合理使用甲磺酸阿帕替尼提供参考。方法结合本例罕见的不良反应报告,检索国内外相关文献,参考国家药品不良反应评价中心制定的不良反应关联性评价标准和诺氏评估量表法对不良反应进行分析评价,探讨甲磺酸阿帕替尼与出血的关联性。结果该例不良反应符合不良反应关联性评价标准中的"很可能",诺氏评估量表法评分为6分(分值5~8分为很可能有关)。结论甲磺酸阿帕替尼与出血的关联性评价结果为"很可能有关"。因此,临床中应重视甲磺酸阿帕替尼在治疗疾病过程中的双重作用,在考虑药物疗效的同时,其不良反应也不应忽视。
2021年08期 v.31 631-6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5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