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柱层析法分离精制辣椒红色素

    吴波;谭文界;

    目的制备高纯度的辣椒红素。方法采用乙醇渗漏法提取,硅胶柱层析法分离、石油醚重结晶精制,通过UV和MS对产品品质进行检测。结果得到深胭脂红色针状结晶(60~90℃的石油醚中结晶),mp:174~176℃。结论用柱层析法分离精制辣椒红素,具有操作简单,分离效果好,产品纯度高。

    2006年02期 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 不同产地沙姜挥发油化学成分的比较

    周漩;宋粉云;钟兆健;

    目的分析不同产地沙姜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沙姜挥发油,以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进行分析。结果不同产地沙姜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有所不同,但总体差异不大,均含有较高含量的对甲氧基肉桂酸乙酯、肉桂酸乙酯、δ-3-蒈烯和冰片,其中以对甲氧基肉桂酸乙酯含量最高,建议作为定量指标。结论本方法稳定可靠,重现性好,适合于沙姜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分析,为沙姜质量评价提供了科学依据。

    2006年02期 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 广东省江门地区开平天露山药用植物资源调查

    彭余开;戴秋香;

    2006年02期 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 广东海风藤的研究概况

    郑健荣;王琴;

    分析国内外对广东海风藤的研究情况。近年来通过药学工作者不懈的努力,广东海风藤在原植物鉴定和本草考证、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都有了很大进展。本文所介绍的广东海风藤药材为木兰科南五味子属植物海风藤的干燥藤茎,有别于《中国药典》收载的海风藤植物。广东海风藤的化学成分主要是木脂素和萜类,均为其有效成分,分别有抗脂质的过氧化作用和抑制胆固醇生物合成作用。广东海风藤作为中药在临床上应用广泛,主要是治疗风湿骨痛和气管炎。本文分别就这些方面作一概述。

    2006年02期 9-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 HPLC测定和胃胶囊中延胡索乙素的含量

    林华庆;余楚钦;邱五龙;

    目的制定和胃胶囊中延胡索乙素的含量测定方法,以更好的控制产品质量。方法采用HPLC进行测定,色谱柱为Hypersil BDS C18(5μm,4.6 mm×150 mm);流动相为甲醇-0.1%磷酸(用三乙胺调节pH至6.0)(60∶40);检测波长为280nm。结果和胃胶囊中延胡索乙素的线性范围为0.104~0.728μg,r=0.9997,平均回收率为98.95%。结论该方法操作简单、重现性好、专属性高,可作为和胃胶囊含量测定的指标。

    2006年02期 13-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 UV测定积雪草总苷的含量

    陆兴毅;

    目的研究用UV测定积雪草总苷含量的可行性。方法UV测定,检测波长276 nm。结果积雪草总苷浓度在5~20μg/m l范围内与吸收度呈线性关系(r=0.9989)。方法回收率为102.15%,RSD为1.41%。结论该方法简便、灵敏准确,可用于积雪草总苷的含量测定。

    2006年02期 15-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 祛痘灵乳膏的质量标准研究

    陈雅;吴畏;杨征;

    目的建立祛痘灵乳膏的质量控制标准。方法应用TLC鉴别松籽油,采用UV对该乳膏中的替硝唑进行定量分析。结果TLC鉴定松籽油,薄层色谱斑点清晰,阴性对照无干扰;采用UV定量替硝唑,线性范围5.65~28.25μg.m l-1,回收率100.34%,RSD为1.43%。结论本试验采用的方法,可用作该制剂的质量控制,方法可行。

    2006年02期 17-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 抗骨增生片质量标准研究

    李杰明;谭洁珍;

    目的制订抗骨增生片质量标准。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对制剂中的骨碎补、鸡血藤进行定性鉴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制剂中淫羊藿进行了含量测定。结果抗骨增生片中淫羊藿苷含量约为0.25 mg/片;平均回收率为99.0%,RSD为0.38%。结论方法简便,专属性强,重复性好,可作为该制剂的质量控制指标。

    2006年02期 19-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 洁尔舒洗剂的薄层色谱鉴别

    陈华;黄健;陈淑映;李子鸿;

    目的鉴别洁尔舒洗剂中苦参、紫苏叶、花椒等。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结果建立了3味中药简便、灵敏、可靠的TLC鉴别法。结论方法用于洁尔舒洗剂的质量控制。

    2006年02期 22-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 三蕊胶囊中维胺酯含量测定方法的改进

    欧阳净;黄华;杨成钢;李文红;

    目的改进维胺酯的紫外分光光度检测方法,建立维胺酯的高效液相色谱含量测定方法。方法色谱柱为HypersilC18,流动相为甲醇-水(90∶10),检测波长为370 nm。结果用紫外检测维胺酯含量在1.0~25.0μg/m 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为107.2%(RSD为1.1%,n=9)。而用高效液相检测维胺酯含量在1.6~32.0μg/m 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6%(RSD为2.0%,n=9)。结论采用高效液相测定维胺酯含量方法专属,可排除有关物质和辅料的影响,比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更准确可靠。

    2006年02期 23-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 RP-HPLC测定人血浆中盐酸二甲双胍的浓度

    曾晓晖;石磊;罗新根;赵玮;张强;余昆松;

    目的以RP-HPLC测定人血浆中盐酸二甲双胍的浓度。方法色谱柱为D iamosil C18(5μm,4.6 mm×250 mm),流动相为0.01 mol.L-1KH2PO4-0.006 mol.L-1SDS-乙腈(34.25∶34.25∶31.5),流速为1.0 m l.m in-1,检测波长为233 nm,内标为阿替洛尔。结果盐酸二甲双胍的线性范围为0.05~4.00μg.m l-1,回归方程为Y=1.3397X+0.0222(r=0.9999);日内精密度为1.25%~6.14%,日间精密度为0.93%~6.43%。结论本方法操作简便,测定结果准确,重复性好,可用于盐酸二甲双胍人体药代动力学研究。

    2006年02期 25-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 HPLC测定格列齐特片(Ⅱ)中格列齐特的含量

    周日笑;龙斌;

    目的建立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格列齐特片(Ⅱ)中格列齐特含量的方法。方法选用Inertsil C8(35μm,150×4.6 mm)为分析柱;229 nm为检测波长;柱温为35℃;甲醇-0.2%冰醋酸(62∶38)为流动相;流速为1.0 m l/m in。结果格列齐特的保留时间为8.37 m in,在22.20~138.75μg/m l的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1)。平均回收率为99.7%,RSD为0.64%;供试品溶液在24 h内稳定。结论该方法精密度好,准确度高,简单易行。

    2006年02期 28-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 HPLC测定土霉素片的含量

    丘淦才;

    目的建立不同于2005年版《中国药典》二部收载的测定盐酸土霉素片含量的HPLC。方法以Hypersi ODS2(4.6mm×250 mm,5μm)为分析柱,以0.05 mol/L磷酸二氢钾溶液-乙腈(用磷酸调节pH值至3.8);检测波长为280 nm。结果土霉素在0.04~0.75 mg/m l浓度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回收率约为100.4%,RSD为0.7%。结论本方法操作简便,结果准确可靠,可用于土霉素片的含量测定。

    2006年02期 30-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K]
  • HPLC测定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中对乙酰氨基酚和马来酸氯苯那敏的含量

    张火旺;

    目的建立用HPLC同时测定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中对乙酰氨基酚和马来酸氯苯那敏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Hy-persil C18(150 mm×4.6 mm,5μm)色谱柱,甲醇—0.05 mol/L磷酸二氢钾溶液—三乙胺(10∶90∶0.02)(用磷酸调pH为3.4)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16 nm,柱温:30℃。流速为1.0 m l/m in,进样量为20μl。结果对乙酰氨基酚;马来酸氯苯那敏线性范围分别在40.13~240.77μg/m l与0.37~2.19μg/m l;浓度范围内呈现出良好的线性关系,方法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0.24%与99.73%。RSD分别为0.4%与0.7%。结论该方法简便,快速,二组分分离度好,其他成分无干扰,测定结果准确可靠,可作为该制剂质量控制的有效方法。

    2006年02期 32-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 HPLC测定利咳定糖浆中磷酸可待因的含量

    邓显奇;

    目的为了控制利咳定糖浆的质量,建立磷酸可待因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HPLC测定利咳定糖浆中磷酸可待因的含量,流动相为甲醇:0.68%的磷酸二氢钾溶液(18∶82),用10%的磷酸调节pH=3.5,固定相为hypersil BDS C18(4.6mm×250 mm,5μm),流速1.0 m l/m in,检测波长为224 nm。结果磷酸可待因在0.8864~7.0912μg间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回收率为99.71%,RSD小于1.2%。结论方法简单,灵敏度高,可用于利咳定糖浆中磷酸可待因的含量测定。

    2006年02期 34-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K]
  • 五酯胶丸提取工艺研究

    邹琦;易军;方哲茹;

    目的研究五脂胶丸制备过程中五味子的提取工艺。方法采用正交实验,筛选醇提工艺。结果五味子的最佳提取工艺为:五味子加10倍量水煎煮,过滤,弃滤液,取药渣80℃干燥,干药渣粉碎过20目筛,用12倍量70%乙醇回流提取2次,1.5 h/次,过滤,合并醇提液,减压回收乙醇,浓缩、干燥,得醇浸膏。结论本文所述方法可以有效提取五味子的活性成分,并且适于工厂大生产。

    2006年02期 35-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 聚维酮碘凝胶的缓冲溶液的筛选及其稳定性考察

    郑春莲;

    目的选择最佳的缓冲溶液以提高聚维酮碘凝胶的稳定性。方法采用30℃和40℃加速试验考察无缓冲溶液和不同缓冲溶液(磷酸盐缓冲溶液,枸橼酸盐缓冲溶液)对聚维酮碘凝胶稳定性的影响。结果经加速试验6个月后,枸橼酸盐缓冲溶液(0.2 mol/L)的聚维酮碘凝胶Ⅴ的各项考察指标都合格;而其他组的聚维酮碘凝胶的有效碘含量、pH值则大幅度下降,且均有不合格。结论枸橼酸盐缓冲溶液是制备聚维酮碘凝胶最佳的缓冲液,有利于提高聚维酮碘凝胶的稳定性。

    2006年02期 37-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 维C银翘片裂片原因及解决方法

    吴灿光;

    2006年02期 39-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 东莞市478例肺结核患者原始耐药监测

    彭建梅;易来龙;胡春梅;李国周;刘元欢;

    目的监测东莞市分枝杆菌原始耐药情况,制定科学的防治对策。方法采用WHO制定的结核分枝杆菌耐药监测方案开展东莞市结核分枝杆菌耐药监测,使用比例法对478例新发现无抗结核用药史的441例菌阳肺结核患者的耐药性进行测定。结果441例患者中,原始耐药者101例,总耐药率为22.9%.各药的原始耐药率分别为异烟肼(H):15.19%,利福平(R):10.43%,链霉素(S):12.93%,乙胺丁醇(E):5.22%;原始耐多药率分别为:HR7.94%,HRS4.08%,HRE3.63%,HRSE2.27%。结论本地区结核分枝杆菌原始耐药现状较严重,须进一步加强结核病控制规划。

    2006年02期 40-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 我国药典关于药物皮试的有关规定

    黎奔;汤少明;林海;骆梅娟;罗雪芬;梁盈军;罗翠霞;王琳;陈文珠;

    针对药物过敏性休克在临床上时有发生的状况,本文根据中国药典2005年版二部及2000年版二部《临床用药须知》对一些药物在使用前必须做皮肤过敏试验的规定,介绍皮试药物及过敏性休克的相关知识、临床须作皮试的常见药物、皮试药物的一般原则及药物的皮试方法,以期避免或减少药物过敏性休克的发生,保证临床用药安全。

    2006年02期 43-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 脉冲施与方式对盐酸丁卡因电穿孔经皮渗透的影响

    胡巧红;金祝萍;易军;李晓芳;

    目的研究外加电脉冲的施与方式对小分子解离型药物盐酸丁卡因经皮渗透速率的影响。方法以盐酸丁卡因为小分子离子型模型药物,应用水平双室扩散池,大鼠腹部皮肤,研究使用多个脉冲时,外加脉冲的施与方式对药物体外电穿孔经皮渗透速率的影响,并与被动扩散和离子导入进行比较。结果电穿孔(方波脉冲,脉冲电压为130 V,脉冲率为40 pu lses.m in-1,脉冲时间为0.4 s)可显著提高盐酸丁卡因的经皮渗透速率,且电穿孔的促渗作用显著大于离子导入(0.2 mA.cm-2,4 h)。400个脉冲时,施加脉冲方式对经皮渗透速率无显著影响。200个脉冲时,施加脉冲后0.25 h和0.75 h时一次施加和分两次施加的经皮渗透速率没有显著性差异,随后一次施加脉冲的经皮渗透速率显著大于分两次加脉冲的经皮渗透速率。结论电穿孔可显著促进盐酸丁卡因的经皮渗透,且促渗效果优于离子导入;脉冲施与方式对盐酸丁卡因电穿孔经皮渗透速率的影响与所加的脉冲数有关。

    2006年02期 47-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 菝葜治疗大鼠慢性盆腔炎有效部位的初步筛选

    黄嗣航;赵洁;张明;侯连兵;

    目的筛选出菝葜的有效部位,并进行药效学研究。方法菝葜生药经醇提后,以聚酰胺收集黄酮,大孔树脂收集皂苷,然后分别给慢性盆腔炎模型大鼠灌胃,给药两周后取血检验黏度和血常规,取子宫称重,评价子宫炎症程度。结果皂苷组对全血黏度的各项指标均较模型组有明显改善,同时在抑制子宫炎症上也有明显的效果。黄酮组则对各项指标的改善并不明显。结论皂苷是菝葜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有效部位之一。

    2006年02期 5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 异烟肼与吡嗪酰胺联合抗结核治疗对肝功能的影响

    张玲;周英;李凌华;郭凤霞;

    目的了解异烟肼与吡嗪酰胺联合抗结核治疗对肝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1例因结核病化学治疗导致的药物性肝炎分为异烟肼(H)、利福平(R)、吡嗪酰胺(Z)联合化疗组与HR化疗组,分析比较两组的临床特点。结果HRZ联合化疗组暴发型肝炎的发生率为31%(16/51),死亡率为22%(11/51);HR化疗组暴发型肝炎的发生率及死亡率较低,分别为20%(6/30)、17%(5/30),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功能指标比较,HRZ联合化疗组肝功能损害程度明显大于HR化疗组:血清白蛋白(ALB)及凝血酶原活动度(PTA)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异烟肼与吡嗪酰胺均有明显的肝脏毒性,联合用药可增加肝功能损害,一旦引起暴发型肝炎病死率极高,值得临床重视。

    2006年02期 53-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 64例小儿细菌性痢疾药敏试验及临床用药分析

    周筠;刘威;

    目的观察志贺氏流行菌种及10种常用抗生素的敏感性以指导临床用药。方法经大便培养痢疾杆菌阳性而确诊急性细菌性痢疾64例,应用纸片扩散法行药物敏感性试验,回顾性分析抗菌药使用的临床资料。结果福氏志贺菌53株,宋内志贺菌9株,鲍氏志贺菌2株。舒普深、阿米卡星、环丙沙星、诺氟沙星敏感性分别为100%、92.31%、94.74%、81.82%,罗氏芬、头孢噻肟、马斯平的敏感性在70%左右,氯霉素、复方新诺明、氨苄青霉素的敏感性在18%以下。各类抗菌药使用频度由高到低依次为罗氏芬、可利迈仙、磷霉素、黄连素。结论菌痢仍以福氏痢疾杆菌感染为主。本组抗菌药的使用基本合理。志贺菌对罗氏芬已呈现耐药趋势,建议舒普深等三代头孢与β-内酰胺酶抑菌剂组成的复方制剂为重症患儿的首选药物。阿米卡星可做为7岁以上普通型痢疾的首选;氯霉素、复方新诺明、氨苄青霉素的耐药较为严重,不宜应用于痢疾的治疗。静脉滴注+口服敏感抗生素联合用药可增加疗效。

    2006年02期 56-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 2002-2005年我院滴眼剂利用分析

    林月娇;李瑜;何梅凤;

    目的为眼用制剂研发、生产、使用等部门提供参考信息。方法利用数据库及电子表格软件统计分析2002-2005年我院滴眼剂销售金额及排序等情况。结果滴眼剂占药品销售总额比例由35.19%。销售金额前5位分别为抗感染药、治白内障药、抗排斥药、促进吸收及角膜营养和青光眼药。在销售金额排序前10位药品中,抗感染药占较大分额。结论滴眼剂的使用有所下降。

    2006年02期 58-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 我院2003-2005年住院病人抗感染药物用药分析

    杨建良;陶涛;

    目的了解我院住院病人抗感染药物的用药情况及发展趋势,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2003-2005年我院中心药房抗感药物的领药记录数据进行DUI、DDD的统计和分析。结果大多数抗感染药物的DUI≤1,DDD s呈现增长趋势,其中抗结核药物的使用情况基本保持稳定,喹诺酮类药物用量增加较快。结论我院住院病人使用抗感染药物基本合理,但也存在一定滥用的趋势,目前,各类抗感染药物种类繁多,临床应用广泛,应注意合理使用。

    2006年02期 60-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 2000-2004年我院消化系统药物用药分析

    吴玮哲;何艳玲;

    目的客观评估华南地区儿童消化系统药物应用现状及趋势。方法调查统计本院2000-2004年的消化系统药物使用品种、购药金额等,分析临床使用情况。结果2000-2004年,消化系统各类药物中,消耗金额排前4位的为抗酸药及治疗消化性溃疡药、止泻药、微.生态药物和肝病用药。2001、2003、2004年消化系统药物购药金额分别增长36.90%、81.60%、35.71%。蒙脱石制剂的购药金额5年来稳居前5位。2004微生态药物的购药金额占消化系统药物购药总金额的60.08%。结论消化系统药物的使用量在我院呈快速增长趋势。微生态药物已成为治疗儿童消化系统疾病的主流药物。

    2006年02期 62-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 门急诊不合理用药处方分析

    李斌;邓兴臣;

    目的了解我院门急诊不合理用药情况,促进合理用药。方法根据药品说明书、临床药理学知识及文献资料,对我院2004年4月~2005年3月门急诊不合理用药处方分析。结果不合理用药处方占所审核处方的0.30%,抗生素滥用处方占不合理用药处方的68.80%;不合理用药主要反映在给药方案、重复用药、药理拮抗和配伍等方面。结论我院门急诊合理用药仍是主流。应针对存在问题制定相应措施。

    2006年02期 65-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 1290例门诊用药咨询调查分析

    胡代银;李钟勇;

    目的通过对我院门诊用药咨询的调查分析,了解患者关注的用药问题,更好地促进药学服务的开展。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对我院2004年1~12月份1290例门诊用药咨询内容逐一填入调查表中,进行统计。结果咨询内容最多的是药物作用与用途、用法用量、使用注意事项;咨询人数最多的是老人和婴幼儿;咨询最多的药物是心血管药物、神经系统药物、抗生素类药物。结论开展门诊用药咨询有利于提高药物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用药的依从性,保证用药安全有效。

    2006年02期 67-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K]
  • 预防保健药房用药分析

    张红;

    目的为预防保健用药提供合理依据。方法总结几年来的用药数据进行跟踪分析。结果根据统计结果,分析用药情况。结论通过用药分析,指导医师合理、联合用药,也可以使药房做出合理领药计划。

    2006年02期 69-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 中药不良反应及其预防措施的探讨

    罗洁鎏;王明军;

    综述了传统中医药对毒性药概念的认识,从毒性作用、变态反应、特异质反应到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等方面,分析了中药不良反应的现状及毒性机理,并提出了确保中药安全用药的几点建议。

    2006年02期 7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 中药制剂分析教学经验与体会

    魏凤环;

    2006年02期 73-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K]
  • 分子生物学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现状探讨

    莫雪梅;

    分子生物学作为生命科学强有力的研究手段,已经进入了中药研究的多个领域。本文综述了近几年来分子生物学在中药研究的应用新进展,并浅析了应如何抓住时机,把“基因组学”作为实现中药现代化的突破点。

    2006年02期 75-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 从文献回顾分析看药物经济学研究在我国的发展

    蒙志莹;顾海;

    目的探讨国内药物经济学研究的现状和动向。方法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1994-2004年国内专业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药物经济学文献进行统计分析,探讨我国药物经济学研究的发展与现状。结果1994-2004年国内药物经济学文献有755篇,文献量年度发表量呈逐年增长趋势。药物经济学国内研究热点为①疾病和药物的药物经济学评价;②成本-效果分析的应用;③疾病中的消化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和泌尿生殖系统疾病;④药物中的抗微生物用药、作用于循环系统药物、作用于消化系统药物等。国内药物经济学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理论研究不够深入,应用研究中所用分析方法单一,有许多不规范与不完善之处,研究质量有待提高。

    2006年02期 78-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 川芎的研究

    房丽娜;

    川芎是一味广泛用于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中药,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如川芎嗪、阿魏酸、藁本内酯等。对其活性化合物的含量测定方法加以综述。

    2006年02期 8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 红霉素链霉菌抗噬菌体菌株的选育

    陈树勋;吴建梅;

    目的筛选红霉素链霉菌抗噬菌体菌株。方法以红霉素链霉菌B-27#为出发菌株,采用经过紫外诱变过的孢子悬浮液与噬菌体接触的方法进行处理。结果筛选到一株抗噬菌体高产菌株。通过噬菌体的侵染试验和摇瓶发酵生产能力验证,其抗噬菌体能力十分稳定,红霉素发酵摇瓶效价比对照有所提高。该菌株经纯化后投入生产,有效地控制和预防了噬菌体的污染。结论采用经过紫外诱变过的孢子悬浮液与噬菌体接触的方法进行处理,可以有效的获得抗噬菌体菌株。在试验中我们还发现,在紫外灯(253.7 nm、15 W、30 cm)下照射120 s,菌株出现抗噬菌体突变的几率最高。

    2006年02期 83-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 老年人用药安全问题探讨

    钟劲松;张彦东;

    目的探讨影响老年人用药安全性的因素及防范措施。方法查阅相关文献并进行资料分析。结果与结论多种药物联用、重复用药、老年人生理病理的特殊改变及老年人用药依从性差是影响老年人用药安全性的主要因素。严格掌握用药指征,治疗方案简单明了,健全患者的病历、药历制度,强化医务人员的医德医风,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开展药物咨询服务,加强用药教育,是减少老年人用药风险的关键。

    2006年02期 86-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 下载本期数据